北京京东全职美工

外包美工 来自空中的恐惧,战略轰炸初始——一战中的德国轰炸机

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北京京东全职美工 > 新闻资讯 > 外包美工 来自空中的恐惧,战略轰炸初始——一战中的德国轰炸机


外包美工 来自空中的恐惧,战略轰炸初始——一战中的德国轰炸机

发布日期:2024-08-04 08:35    点击次数:103

外包美工 来自空中的恐惧,战略轰炸初始——一战中的德国轰炸机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早期专门用于轰炸作战的飞机和飞艇开始投入使用。大战初期,德军的航空部队装备有 11 艘飞艇(并不是全部是齐柏林式,德国的飞艇分属海军飞艇处和陆军飞艇处,只有海军飞艇处装备一部分新式齐柏林飞艇,而陆军的主要装备型号是舒特-朗茨)、232 架飞机(其中一架轰炸机都没有)外包美工,开战前两年德国的轰炸任务全部由飞艇承担。

1915 年战线相对稳定(同样有飞机的巨大作用,马恩河作战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法空中侦查的胜利),为阻止英国空军调入法国,德国飞艇开始飞临英国境内进行轰炸。随着战争的发展,飞艇本身体积大、行动迟缓和易受天气影响等弱点逐一暴露,加上战斗机参与拦截,使飞艇的轰炸任务越来越难以执行,损失日益增多。据统计,至 1917 年,德军装备的 89 艘飞艇仅剩下 9 艘,其中有 80 艘是被敌方战斗机击落或者毁于暴风。“齐别林灾难”最后成为英德双方的共同灾难,此后德国人也开始研制自己的专门远程轰炸机,以代替越来越得不偿失的飞艇作战。

哥达系列轰炸机:

德国哥达公司进入大型飞机或轰炸机制造业后,首次推出的机型是时运太不济的G-I型双翼机,该型由《运动旗帜》杂志编辑奥斯卡厄西那斯设计,动力装置为两台“墨西迪斯”D.mI直列活塞式发动机,每台额定功率为160马力(119千瓦),发动机舱位下层机翼上方,机壳附着于上层机翼下侧。

使用这种使两台发动机尽可能靠拢的配置方式,减少了因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导致推力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为机组人员提供了极佳的上机翼上方空间视野以及飞机的火力攻击范围。1915年建造了数架C-I型陆上飞机,1916年仅建造了1架配置双浮筒起落架的UWD派生型飞机,然而,该架飞机的结构根本不具完整性,性能差、操纵困难,当降落过程中发生“拿大顶”现象时,对机组人员非常危险。

G-I型飞机第二架原型机生产过程中,全部采用了上述改进措施,该架原型机也是后来G-I型飞机投产时的标准机型。1916年4月,原型机制造完毕,当其成功结束试飞时,公司早已开始生产首批10架该型机,第一架G-I型轰炸机于4月底制造完毕。

图片

哥达G-I型飞机

哥达G.II型在1916年3月成功首飞,飞行中它展现出了优越的性能,然而由于该型飞机的重量比哥达G.I型更大,其载弹量有限,无法令军方满意,随后哥达公司增加了新机的翼展,改善了尾翼的操控性,成功将其载弹量提升到了450公斤,随后哥达G.II型轰炸机便开始量产,并被应用到了巴尔干地区执行作战任务,然而前线士兵对该型飞机的评价却不高,虽然哥达G.II型的飞行品质更佳,但是其搭载的D.IV型发动机可靠性不佳,导致整个飞机的质量并不可靠。由于发动机可靠性问题,哥达G.II型飞机并未获得前线士兵的好评,但是其基础布局拥有巨大的升级潜力。

客观来说这两型飞机仍然具有较强的实验色彩,远没有达到军方的要求,然而作为当时仅有的几种大型飞机之一,哥达G.II还是被德国军方寄予厚望,并将其定为德军的主力轰炸机,随后哥达公司开始在二代的基础上研制哥达G.III型。

图片

哥达G.II型轰炸机

图片

哥达G.II型轰炸机

1916年4月,哥达G.III轰炸机的原型机完成了定型试验;哥达G.III型终于解决了前两代的可靠性问题,换装了260匹马力的梅赛德斯D.IVa型发动机,该型发动机的可靠性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时更大的发动机功率也使得其载弹量达到了500公斤。哥达G.III型轰炸机还是首个在机尾处装备机枪的轰炸机,这挺新增的机枪使得哥达G.III型轰炸机能够在被敌机咬尾的情况下从容不迫的进行还击,改善了轰炸机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

就在哥达G.II服役前的1916年5月,军方向哥达公司下发了25架G.III订单,该机于当年10月16日至1917年3月26日间完成交付,大部分依然被送往巴尔干的第20中队,而很快的,这种哥达轰炸机家族的最新成员就赢来了高光时刻。

1916年深秋的某一天,一个哥达G.III四机编队扑向罗马尼亚的切尔纳沃达地区,一举将行动目标—多瑙河上的一座铁路桥炸毁,有效阻断了罗马尼亚军队的调动和后勤运输,堪称哥达式重型轰炸机在这场战争中首次展现威力。

在这次成功表现后,G.III亦被送往驻扎在西线地区弗赖堡的第2轰炸机联队,从而首次在对英法军队作战的区域亮相。不久后,当设计师伯克哈德造访西线以听取使用单位的评价时,一位中队长向他“抱怨”该机飞得太快,以致护航机经常跟不上。速度快自然是优点,不过在执行战壕上空的战术攻击时若缺乏飞机护航会很危险,因此法国王牌飞行员居内梅等人在此期间都有击落过哥达G.III的记录。

图片

哥达G.III型轰炸机

哥达G.III虽然性能不错,却没能赢得军方的大订单,原因很简单,德国航空队总监已经将目光盯在了伯克哈德的最新设计—哥达G.IV重型轰炸机上了。那将是到那时为止最成熟的哥达重轰,其机身尺寸、动力方案和载弹量与前作相比没有什么区别,但在许多细节上做出了改进。

机身结构上,哥达G.IV较前代也有了改进。原先覆盖在机身上的织物蒙皮被取消,而是使用木夹板组成机身,并在外层覆盖胶合板;这个设计还在后来的那场著名行动中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哥达G.IV在海面迫降时,机身浮力明显增强。除了机身构造改良外,汉斯.伯克哈德还针对飞行员提出的横向控制性欠佳的问题,在机翼上增设副翼,从而解决了这个麻烦。

武器装备方面,3挺MG-14航空机枪分别布设在机鼻座舱、后背座舱和机腹设计窗口,这些机枪在训练有素的机枪手的使用下,可以有效的拦截从各个方向来袭的敌人战斗机。3名机组人员座舱下方的机腹安装了炸弹挂架,可以挂载500千克高爆炸弹。值得一提的是,哥达G.IV使用的是德国航空队特别测试与技术部门(简称PuW)所开发的系列航空炸弹,该系列是现代航空炸弹的雏形。哥达G.IV可以挂载1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三款规格,这些炸弹拥有着薄外壳和高装药,爆炸后可以在区域内产生可怕的压力波破坏效果。哥达G.IV重型轰炸机的500千克载弹量即使在那个时代也只能算中等水平,但这是为了提升防御性做的牺牲。而哥达G.IV的防御力也确实不错,3挺全方位机枪配合上抗毁能力强的机身&最大6500米的升限,可谓让英国飞行员大呼离谱。

1916年8月4日,深感满意的德军向哥达飞机公司下发了52架哥达G.IV重型轰炸机的订单,这些飞机在同年11月全部制造完毕。1917年春季,由于哥达飞机公司产能有限,西门子-舒克特公司(简称SSW)和LVG公司也各自接到了80架&100架哥达G.IV重型轰炸机的量产订单,这些飞机在1917年5月-8月交付了部队。

1916年10月,德国陆军空勤队重组为独立编制的德意志帝国空勤队,德语'Deutschen Luftreitkrafte',字面意思是“德国空军”。恩斯特.冯.霍普纳中将被任命为帝国空勤队总司令。这位对英战略空袭的倡导者认为天空的未来不属于过时的飞艇,而是新兴的G型飞机(双发动机大型轰炸机)。在对数家企业的产品进行测试后,中将发现哥达G.IV在航程、载弹量、爬升率、速度等方面最符合要求。霍普纳中将立刻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德皇威廉二世和诸位陆军高层,希望他们批准使用轰炸机对英国展开空袭的土耳其十字行动。

1917年5月25日, 能见度良好、西北风。14:00,布兰登堡上尉带领23架哥达G.IV从根特机场起飞,爬升到4000米高度,计划攻击伦敦。 21架哥达G.IV调头攻击了肯特郡重要港口小城福克斯通和多佛。4900千克炸弹命中了两地,总计造成95人死亡、192人受伤!!!福克斯通是这场灾难中最悲惨的受害者,炸弹几乎全部命中了小城中心并引发了7场火灾,74人死亡,96人受伤。 相比之下,齐柏林飞艇的首次空袭也不过造成4人死亡、16人受伤。

从1917年5月25日到1917年8月22日的土耳其十字行动第一阶段被英国人称作“哥达式灾难”。哥达G.IV重型轰炸机在此期间8次空袭英国,投弹20吨,总共导致401人死亡、893人受伤!而齐柏林飞艇在1916年1月31日到1916年12月28日期间的23次夜间空袭中共投掷了127吨炸弹,但一共也只造成293人死亡、691人受伤。

哥达式灾难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下,在德国国内引发了热潮,德国人民都开始相信帝国可以战胜不可一世的英国佬,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荣获蓝色马克斯勋章恩斯特.布兰登堡上尉与他的第3联队成为了全德国的偶像。而英国民众则深深的被来自空中的恐惧所困扰,他们甚至对政府和军队产生了怨恨。哥达G.IV重型轰炸机,这个涂抹着铁十字的空中死神已经和U型潜艇一样,成为了1917年夏季笼罩在大英帝国的梦魇。

哥达G.IV重型轰炸机:

类型:双发三座远程重型战术/战略轰炸机

服役时间:1916年11月

机长:12.2米

翼展:23.7米

机高:3.9米

空机重:2413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648千克

发动机:2台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水冷式汽油机

最高时速:140公里/小时

续航时间:6小时

实用升限:5000米

武器装备:2-3挺MG-14航空机枪、500千克炸弹

总产量:232架

图片

哥达G.IV重型轰炸机

图片

哥达G.IV重型轰炸机

图片

哥达G.IV重型轰炸机

图片

哥达G.IV重型轰炸机

1917年8月22日是土耳其十字行动的转折点,自那天起,“哥达”的空袭全部由昼间改为夜间,而参与空袭的轰炸机,则在哥达G.IV外又添加了一个新型号:哥达G.V。1917年晚夏,伯克哈德开始在哥达G.IV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性能更强的新机型,这就是G.IV的升级版哥达G.V。G.V与G.IV相比更大更重、速度也更快。该型号在设计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军方的意见,特别是第3轰炸机联队的意见。

此前的哥达G.IV将燃料箱与发动机放置在一起的设计堪称败笔,一旦引擎舱被子弹打中或者是飞机紧急迫降,一触即溃的油箱都有可能破裂,让汽油溅射在灼热的发动机上,从而引发毁灭性的火灾。第3轰炸机联队对这个缺陷诟病不已,比如1917年7月7日损失的5架哥达G.IV中,有3架都是因为降落事故。而第3联队统计发现,损失的哥达G.IV中有75%都是因为迫降事故。

介于这种情况,哥达飞机公司首席设计师汉斯.伯克哈德将油箱移植到了哥达G.V的机身中央内部,2具发动机舱也因此更小、更具流线形,它们被安装在上下机翼之间的钢制支柱中。这个成功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飞机在战斗和降落时的生存率。其他方面,哥达G.V并没有什么改进。3个乘员舱右侧的通道和机身后部的“哥达式机枪隧道”没有改动,载弹量依然是500kg,这些炸弹都被安装在驾驶舱下方机腹的挂架上。3挺机枪的配置保持不变,但型号变为了改进版的MG-14/17航空机枪。

1916年10月19日,哥达G.V重型轰炸机通过了军方测试,军方很快就下发了100架的订单。1917年8月,编号670/16的哥达G.V轰炸机率先加入了第3轰炸机联队,随后的量产型号也陆续来到根特机场。此时第3轰炸机联队因为8月22日的严重损失,计划将针对英国的空袭行动全面转向夜间,哥达G.V也和哥达G.IV以及后来的齐柏林.斯塔肯R型轰炸机一道,开始了对大英帝国的第二轮远征。

从1917年9月3日开始,哥达G.V重型轰炸机开始与其它机型一道,对伦敦为首要目标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实施夜间空袭。这些行动一共实施了13次,投掷了超过60吨高爆炸弹,被袭击的英国城市随处可见废墟和死难者的葬礼。1918年春,哥达飞机公司研发了串联双转向主起落架,一部分哥达G.V安装了这种可靠的起落装置,夜间降落安全性大大提高。但在这个时间段,新式设备已经改变不了战争走向了。

1918年5月19日,38架重型轰炸机最后一次攻击伦敦,造成45人死亡、160人受伤。但德军却有6架哥达G.V在伦敦上空被击落,1架在降落时损毁。此后,哥达轰炸机针对英国的轰炸行动被全面禁止,它们被调往西线执行战术任务。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投降协定。胜利的英国要求德国交出所有执行夜间战略/战术轰炸任务的飞机,德国人照办后,他们却质疑到:“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数量”?事实上,战争结束时,全系可用的哥达式重型轰炸机只剩下了38架而已。

哥达G.V重型轰炸机:

服役时间:1917年8月

机组:3人

机长:11.86米

翼展:23.7米

机高:4.3米

机翼面积:89.5平方米

空重:27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975千克

发动机:2台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汽油机

最高时速:142-150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6小时

实用升限:5000米

武器装备:两挺7.92毫米“派拉贝鲁姆”机枪,安装在机首前部的活动底座上;两挺7.92毫米“派拉贝鲁姆”机枪,安装在机脊的活动底座上;此外最多可携带500千克(1102磅)炸弹

总产量:100架

图片

哥达G.V重型轰炸机

图片

哥达G.V重型轰炸机

图片

哥达G.V重型轰炸机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轰炸机:

弗雷德里希沙芬飞机制造厂的创办人是前齐柏林公司高级职员西奥多.科贝尔(Theodor Kober),他的“自主创业”得到了齐柏林先生包括财力在内的全方位的支持,齐柏林先生还向他提供了位于曼泽尔的一处飞艇工棚作为制造车间;而就在这里,科贝尔的飞机制造厂诞生了。

这家依博登湖而建的飞机制造厂在一战中为德国海军打造了多种性能优异的水上飞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弗雷德里希沙芬FF 33E水上飞机)。 1916年7月,弗雷德里希沙芬飞机制造厂推出了他们的首款成功的陆基军用飞机:弗雷德里希沙芬G.II轰炸机。首批G.II轰炸机列装部队后即被投入到西线与马其顿战场,主要执行对敌军目标的投弹任务,同时也对敌军纵深的火车站及兵营等战略目标进行了有限的轰炸尝试。G.II是在G.I本就不错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战场上的表现颇为抢眼,很快赢得了部队的好评。接到前线的反馈后,军方要求弗雷德里希沙芬制造厂加快生产速度,力争在1917年能够提供更多数量的G.II,以部分换装攻击机单位使用的小型作战飞机。为了赶工,除了弗雷德里希沙芬制造外,还向戴姆勒公司发放了生产许可证,以期合力完成目标。

设计师平台

该型飞机凭借其不俗的性能在西线战场和马其顿战场表现抢眼,获得了空勤队机组人员的一致称赞。不过该机在量产了35架后,就在1917年宣告停产了。原因只有一个:更强大的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诞生了。

G.III的研发工作在G.II完成的1916年7月即已展开。这一被厂方命名为FF.45的新机型以中型轰炸机为定位,以大载弹量与飞行稳定性为性能追求,为此采取了增长机身、加大翼展与提升动力等手段,而这些手段也获取了预期效果。

1917年春,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的原型机接受了测试,结果大获成功。毫无疑问外包美工,这是一款比前作更强、更可靠、更有力的新设计。军方很快就下发了首份24架的订单,不过科贝尔先生坚持要完善几处设计细节,这一精益求精的作风不免让希望“尽可能早的投产该机”的军方感到焦急。到了1917年6月中旬,前线终于得到了9架崭新的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而后续生产的G.III,也随着战争的进行而稳步交付。

G.III一经投入战场,便迅速赢得了高度评价。飞行员们普遍认为该机飞行平稳、可靠坚固、易于操控。可以说,G.III轰炸机改变了弗里德里希沙芬是海军御用工厂的形象,该厂仅凭这一种机型,便和信天翁、哈巴斯塔特、哥达、福克等公司一道,跻身德国军队陆基飞机重要供应商的第一方队。

弗里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列装后,陆续装备了西线的多个轰炸机联队(西线是该机唯一的战场),并凭借诸多优点成为了德国陆军空勤队前线轰炸机单位的主力。做为德国产量最大的轰炸机,G.III也取得了相称的战果。在广泛执行各类战术任务的同时,G.III也被投入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空袭巴黎。

德军之所以让该型轰炸机执行如此重要的战略任务,除了其诸多的优点外,最重要的该机载弹量大,达到了惊人的1000千克。如果仅凭载弹量来划分的话,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完全可以跻身重型轰炸机的行列。要知道,以空袭伦敦著名的哥达式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也只有500千克,而俄国的伊利亚.穆罗梅茨的后期型号也就800千克。当然,1000千克只能算理论情况,实际作战中G.III的炸弹携带量一般在600千克左右,但即使如此,其破坏能力也足以让巴黎人惊恐不已了。

1918年1月30日晚-1月31日凌晨,7架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各自携带600千克高爆炸弹,对巴黎实施了恶意的无差别空袭。总计4200千克炸弹(共250枚)无情的砸向平民区,75名市民死于非命,另有190人不同程度受伤。 1918年初夏,G.IIIa的量产开始逐步取代标准型G.III的生产,第一架于当年6月交付部队,其总的交付数量在100架左右。而在那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结束了,该机也随之失去了用武之地。到1918年9月结束时,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和哥达式重型轰炸机在针对巴黎的行动中共出动486架次,由于巴黎防空火力相当猛烈,只有十分之一架次成功突入巴黎,向这座万花之城投掷了702枚炸弹(总计14吨),造成265人死亡、604人受伤。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

服役时间:1917—1918

机组:3人

机长:12.65米

翼展:23.85米

机高:4.14米

机翼面积:95平方米

空重:237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795千克

发动机:2台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发动机

最高时速:140千米/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

实用升限:4500米

武器装备:2挺帕拉贝鲁姆MG14型航空机枪,载弹量1000千克

总产量:334架

图片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

图片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

图片

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

齐柏林.斯塔肯重型轰炸机:

1914年9月,德国飞艇之父: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飞行器概念:Riesenflugzeuge,也就是所谓的“巨人飞机”。根据伯爵的设想,这种飞机将安装至少3台大功率航空发动机,而且体型要远超世界上现有的任何一种飞机。

1915年初,VGO(齐柏林公司下属子公司:东哥达结构测试有限公司Versuchsbau GmbH Gotha-Ost ,简称VGO)设计联盟成功制成了代号“HS”的原型机。1915年4月11日,HS原型机在德国首飞成功,并被联盟命名为VGO.I,意为“VGO飞机设计联盟1号”。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首飞,这在世界航空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VGO.I最大亮点便是前所未有的巨大体型,它的机身长度为24米、高度6.6米、而翼展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2.2米!即使是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能达到这种翼展的也只有美帝的B-29远程重型轰炸机。可以说,该机无愧于齐柏林伯爵的“巨人飞机”概念。相比之下,在1914年12月诞生的“伊利亚.穆罗梅茨”V型重型轰炸机的机身长度和机体高度也只有17.5米 & 4米,翼展更是只有29.8米。 飞艇在1915年依然处于统治地位,但多发动机大型飞机的概念还是得到了帝国空勤队司令部的支持。齐柏林伯爵获得了来自军方的巨型飞机量产订单,而且VGO联盟的设计也被军方明确定义为“R型飞机”,含义是“配备3台以上发动机的巨型飞机”。

1915年12月,VGO.I飞机在一次测试飞行中突遇发动机故障,最终,这架失控的“巨人”一头撞向了飞艇库的一角,2名飞行员当场死亡。德国第一款远航程超大型飞机,就这样尴尬的退出了战争舞台。

VGO.I远程重型侦察机

服役时间:1915年夏

机长:24米

翼展:42.2米

机高:6.6米

机翼面积:320平方米

空重:74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485千克

发动机:5台迈巴赫Mb.IVa型245马力水冷式汽油机

最高时速:130公里/小时

续航时间:7小时

武器装备:3挺MG-14航空机枪

总产量:1架

图片

VGO.I远程重型侦察机

图片

VGO.I远程重型侦察机

就在VGO.I飞机研发不久,详情页设计VGO公司就着实进行改进型号即VGO.II飞机的设计工作并在1914年12月开始制造,1915年9月上旬就在哥达机场实现了首飞。其飞行性能被证明非常不错,但由于沿用了毛病百出的迈巴赫HS型240马力汽油机,导致散热器和齿轮箱经常出现故障,使得该型飞机的交付被严重延误。直到1915年11月28日,VGO.II飞机才被德国空勤队总监 (Inspektion der Fliegertruppen ,简称Idflieg) 认可并接收,赋予序列号R.9/15。

事实上,VGO.II飞机就是在VGO.I飞机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细节改进而来的产物,其外观与VGO.I重型轰炸机几乎相同,就连VGO公司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也很难讲出它们的构造有什么区别。然而,考虑到在VGO.I试飞期间获得的经验教训,公司设计人员在VGO.II飞机的设计中做出了一些修正,特别是尾部单元经过重新设计。机尾保留了相同的双平面水平翼设计,但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垂直尾翼的数量从四个减少到两个,同时方向舵的面积得到了扩大,一对平面间支柱取代了内方向舵。后来,通过新增了一副中央大龙骨加大了固定垂直面的面积。另一个变化是在两侧发动机舱的前部均布置了自卫机枪座,由乘坐在发动机舱的机械师或额外的机枪手操纵帕拉贝鲁姆MG-14航空机枪,能够拦截从前上方来犯的敌军战斗机。

1916年1月30日,德国陆军空勤队在东线组建了第500“巨人飞机”分队(德语全称Riesenflugzeugabteilung 500,简称Rfa 500),总基地是位于Alt-Autz的专用机场。这支飞行部队专门使用R型巨人飞机实施对俄军纵深目标的远距离轰炸。1916年2月,VGO.II飞机从德贝里茨经柯尼斯堡飞往 Alt-Autz,在那里它被移交给第500“巨人飞机”分队,由于体型庞大,它拥有50名地勤人员。

1916年8月13日,这天VGO.II重型轰炸机在哈尔·冯·哈勒斯坦中尉(Oberleutnant Haller von Hallerstein)的指挥下从Alt-Autz机场起飞,成功轰炸了位于施洛克(Sloka,斯洛卡旧区)的俄军铁路枢纽:尤尔马拉市。轰炸机在空中飞行了3小时30分钟,有效载荷为2296千克,到达了2500米的高度。这场轰炸最终以俄军铁路被成功炸坏告终。1916年深秋对罗登普瓦(Rodenpois;现为 Ropazhi)的俄罗斯火车站的袭击。但这次轰炸的归途不太顺利,飞机在投弹完毕后迅速撤离,顶着恶化的天气向基地飞行,结果途中刮起了强烈的逆风,燃料在距离基地还有四十公里的地方耗尽了。

在VGO.II重型轰炸机服役生涯中最有趣的情节之一是在它身上安装特制的130毫米榴弹炮(所谓的Aussstossrohr,意为发射管)。但这其实是一场颇具前瞻性的关于军用飞机反舰作战的实验。1916年10月6日至10日,测试小组使用了各种装药进行了发射试验,而后坐力几乎察觉不到,也不被认为是危险的。经过微小的修改和安装一个简单的瞄准装置后,1916年10月19日,VGO.II重型轰炸机携带130毫米榴弹炮进行了空中对地炮击试验。再次证明,担心的后坐力问题并不存在,飞机很容易吸收了后坐力。从800米高度射击时,炮弹从距离目标40-45米处落下,但原因是瞄准装置不完善。于是榴弹炮被返厂修改,尽管有消息称在1917年11月7日订购了一门具有高初速的 105 毫米火炮,但是否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以在 VGO.II 上安装这门火炮已经不得而知了。

随着更强大的齐柏林巨人飞机投入使用,再加上自身的引擎总功率不足的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VGO.II在前线待了不到一年后就宣告退役,转移到德贝里卡用于机组人员训练。作为训练机,VGO.II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许多后来在战争期间驾驶巨人飞机执行过远距离作战任务的德军飞行人员都在这架特殊的飞机上经历了第一次飞行体验。根据官方资料,从1917年1月1日起,VGO.II飞机被用作隶属于德贝里茨支队的训练机。当年6月,它进行一次大修,并换装了更坚固的主起落架。当这架飞机因上机身破裂在柏林近郊的斯塔肯坠毁时,VGO.II的服役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VGO.II重型轰炸/教练机:

服役时间:1915年11月

机长:23.78米

翼展:42.2米

机高:7米

机翼面积:332平方米

空重:663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203千克

发动机:三台迈巴赫 HS型240马力直列六缸水冷式汽油机

最高时速:11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3000米

武器装备:4挺MG-14航空机枪,1000千克炸弹

总产量:1架

图片

VGO.II重型轰炸/教练机

图片

VGO.II重型轰炸/教练机

1915年,齐柏林伯爵带领的VGO设计联盟的作品:VGO.I巨型飞机与VGO.II巨型飞机均被德国军队采用,但它们动力不足的缺陷导致其无法被准许量产,而且执行的也都是远距离侦察和训练飞行员这类任务,没有实现预想中的【轰炸用途】。为了取得突破,VGO联盟吸取了最初两架飞机的经验教训,设计了第三款作品:VGO.III,意为“VGO设计联盟3型”。

VGO.III是混合构造的巨型飞机。机身前部为木材+胶合板结构,后部则是焊接钢骨架+帆布蒙皮结构。宽1.9米、高2.1米的机身内部空间为乘员们提供了较为宽敞的工作环境,而且各个舱室之间有通道连接并配备了电话,以便他们彼此联络。

为了防备敌人战斗机的拦截,VGO.III配备了5挺机枪,分别安装在机首、驾驶舱后方和2个发动机舱前端,这些机枪由机械师操作。机腹设计了一个大型炸弹舱,可以挂载1000千克航空炸弹!多达1吨的载弹量无疑让VGO.III有着凶悍的打击能力,该机也因此成为了史上第一架挂载能力达吨级的军用飞机。

1916年5月底--1916年6月初,VGO.III通过了试飞和各种测试。很快,该机被赋予“R.10/15”的序列号并被德军称作R.III,意为“巨人飞机3号”。同一时期,德军在东线组建了以巨人飞机为专属装备、以远程轰炸为作战目的的第500“巨人飞机”分队与第501“巨人飞机”分队。介于巨人飞机的庞大体格无法与普通机场相适应,德军特地为这两个分队建立了跑道足够结实的大型基地。

1916年8月13日,VGO.III重型轰炸机在东线进行了首次实战测试。它成功向俄国城市里加的铁路枢纽投掷了大量炸弹并攻击了那里的俄军防空司令部,作战中,飞机的机翼被高射炮弹碎片击中了三次,但最终成功飞回了基地。经过这次出色的表现后,当年8月28日,该机被德国陆军空勤队正式接纳,并于9月8日分配至第500“巨人飞机”分队,执行对俄军的空袭任务。这年秋天,该机对俄军目标实施了7次成功的轰炸。但是,VGO.III使用的离合器和变速箱虽然效果尚可,但可靠性并不理想,所以该机更多时候都是停泊在基地,而不是升空作战。

1917年1月24日,VGO.III重型轰炸机在结束训练飞行、准备着陆的时候因故障坠毁,7名机组人员中有2名侥幸生还。但另外一个说法称,VGO.III是在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毁于故障的,此外,俄国军队在报告中称该机其实是被防空炮击落的。

从1916年8月13日首次参战到1917年1月24日坠毁,VGO.III的从军生涯只有短短5个月。虽然寿命短暂,但VGO.III作为帝德第一代多发重型轰炸机,不仅证明了同类武器的价值,也为VGO联盟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者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它的诞生,无疑是极有意义的。

VGO.III重型轰炸机:

服役时间:1916年8月

机组:7人

机长:24米

翼展:42.2米

机高:3.6米

机翼面积:320平方米

空重:74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485千克

发动机:6台梅赛德斯D.III型160马力水冷式汽油机

最高时速:130公里/小时

武器装备:5挺MG-14航空机枪、1000千克炸弹

总产量:1架

图片

VGO.III重型轰炸机

齐柏林公司于1916年春季便在位于柏林附近的斯塔肯(Staaken)开始了新工厂的建造。1916年6月15日,负责巨型轰炸机研发的齐柏林公司下属子公司:东哥达结构测试有限公司(Versuchsbau GmbH Gotha-Ost ,简称VGO)的技术人员们开始向斯塔肯转移。1916年8月1日,VGO公司正式从哥达(Gotha)搬迁到斯塔肯,并更名为Zeppelin-Staaken Flugzeugwerft GmbH,意为“齐柏林-斯塔肯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此次迁址也算是齐柏林巨人飞机发展的自然结果,与原先的哥达制造厂(Gotha Waggonfabrik)相比,齐柏林公司自己打造的斯塔肯工厂能为巨型飞机的研发与制造提供更好的设施、更大的空间。

1916年8月16日,VGO联盟设计的新式重型轰炸机首飞成功,只不过它不再以VGO命名,而是改成了“齐柏林.斯塔肯R.IV”,R是德语“巨人飞机”的首字母。

在成功完成各项飞行测试和改装后,新式飞机于1917年5月5日被德意志帝国空勤队总监接受,命名为“Zeppelin-Staaken R.IV”,意为“齐柏林-斯塔肯巨人飞机4号”,同时赋予序列号R.12/15。该机也正式开始了比任何其他巨人飞机都长的服役寿命。1917年6 月12日,R.IV重型轰炸机从哥达经多贝里茨和柯尼斯堡飞往阿尔特奥兹,加入了在东线战场行动的第500巨人飞机分队(Rfa 500)。这场飞行在各个方面都很顺利,在训练有素的4名机械师的共同努力下,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引擎或供油系统的故障。1917年6月28日至29日,该机成功夜袭了位于沃尔玛的俄军目标,1917年7月8日至9日,该机又轰炸了奥赛尔和其它俄军设施。

1917年9月,引进了新装备的第3战斗联队(Kagohl.3)正集中哥达G轰炸机的力量对伦敦市区实施夜间无差别轰炸,并导致了一系列恐慌。为了加强对伦敦的轰炸效果,在高层的命令下,第501巨人飞机分队(Riesenflugzeug-Abteilung 501,简称Rfa 501) 作为增援部队转移到比利时根特地区参与对英战略性轰炸。该部队于1916年4月3日在维尔纳(现立陶宛维尔纽斯)附近的波鲁巴诺克(Porubanok)正式成立。

在针对英国的夜间空袭中,齐柏林-斯塔肯R.IV重型轰炸机通常携带1000千克左右的炸弹载荷,其行动有七名机组人员参与。R.IV轰炸机腹部配备的炸弹架可以放置100千克炸弹,而300千克的PuW高爆炸弹必须半外部携带,这种炸弹内含超过100千克的TNT烈性炸药,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破坏效果。

1917年9月28日夜晚,第3联队与第501分队共出动27架重型轰炸机计划袭击伦敦,结果大雾和机械故障迫使大部分飞机提前返航,只有4架飞机选择轰炸肯特郡城镇,其中就包括携带了1000千克炸弹的R.IV重型轰炸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夜间轰炸技术极其有限,所以齐柏林-斯塔肯R.IV重型轰炸机扔下的炸弹大多落在了无人的沙滩、沼泽地、铁路线和农田,造成的仅有损失是一些窗户玻璃。不过考虑到该机首次空袭英国就成功炸到了对方城镇目标,所以帝国空勤队总司令霍普纳将军仍向第501分队发去了贺电:“在 R 型飞机开始其在西线的重要任务的首次成功攻击之际,我向参与的机组人员表示祝贺。我相信R型飞机会从飞行到飞行中成为一种更强大的进攻性武器”。

1917年12月下旬,第501分队已经装备了6架巨型轰炸机,齐柏林-斯塔肯R.IV的状态也非常不错,随时可以投入对英夜间空袭。同年12月18日夜晚,一个能见度很好的雪天,第3联队和第501分队出动了16架重型轰炸机前往伦敦,而R.IV重型轰炸机携带了两枚300千克高爆炸弹和八十八枚4.5千克燃烧炸弹参与了本次轰炸。这种燃烧炸弹是PuW部门于1917年9月推出的一种用于焚烧城市目标的武器,其内部容纳有易燃的苯、油渣和煤油。

当天晚上21:00左右,R.IV重型轰炸机顺利抵达伦敦上空,开始从贝尔格莱维亚 (Belgravia) 经皮姆利科 (Pimlico) 到威斯敏斯特 (Westminster) 进行轰炸,一口气投掷了22枚燃烧炸弹和高爆炸弹。值得注意的是这22枚炸弹中包含了一枚重达 300 公斤的高爆炸弹,这是第一枚从飞机上投落到伦敦市的大型炸弹。

1918年1月28日,一个天气多变的夜晚,德军再次出动14架重型轰炸机空袭了伦敦和肯特郡城镇。本次攻击仍然有R.IV重型轰炸机参与。 1918年11月,这场历时4年的人类浩劫以德意志帝国的战败而告终,服役了一年零6个月的R.IV重型轰炸机也失去了用武之地,于1919年4月在德国城市卡塞尔供战胜国民众参观。这架飞机确实值得一看,它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时间最长的德国巨型轰炸机,也是唯一一架在东西两线都投入过战斗的德军轰炸机。从1917年5月开始算起,这架飞机先后与俄国、英国、法国军队都发生过交战,空袭目标包括伦敦、哈里奇、切姆斯福德、奥塞尔岛、加来、阿布维尔、布洛涅、埃塔普莱斯、杜朗和亚眠,先后投掷炸弹高达25000千克,相当于50架哥达G型轰炸机或6艘超级齐柏林飞艇的最大载弹量的总和。

齐柏林-斯塔肯R.IV重型轰炸机:

服役时间:1917年5月5日

机组人员:7人

翼展:42.2米

机身长度:23.2米

机身高度:6.8米

机翼面积:332平方米

发动机:两台160马力梅赛德斯D.III发动机、四台220马力奔驰Bz.IV发动机

空重:8772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3035千克

最高速度:12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3700米

续航时间:6-7小时

武器装备:7挺航空机枪,载弹量2000千克

总产量:1架

图片

齐柏林-斯塔肯R.IV重型轰炸机

图片

齐柏林-斯塔肯R.IV重型轰炸机

在完成R.IV重型轰炸机不久后的1916年6月,斯塔肯公司又推出了三架原型机,其中2个分别是齐柏林.斯塔肯R.V、齐柏林.斯塔肯R.VI和齐柏林.斯塔肯R.VII。 虽然在1916年6月就已经诞生,但直到1917年9月,齐柏林.斯塔肯R.V才被德国陆军空勤队采纳并被赋予R.13/15的序列号。究其原因,是发动机的离合器与齿轮式传动箱。这些复杂的装置确实确保了引擎能够可靠的驱动螺旋桨,但受制于一战时期的技术水平,它们本身的稳定性并不理想,时不时就会出现令人苦恼的机械故障。这直接导致该机迟迟不能够通过军方的测试,只能在厂房待着。

1917年12月23日,齐柏林.斯塔肯R.V重型轰炸机被交付给了驻扎比利时根特机场的第501“巨人”飞机分队,由于体型庞大,该机拥有足足50名地勤人员。1918年1月25日,R.V首次参与实战,成功向法国加莱的港口投掷了大量炸弹;此后的8个月内,由于饱受离合器与变速箱的故障困扰,它只执行了16次夜间空袭任务。相比之下,齐柏林.斯塔肯R.IV和同期出生的R.VI却在英国上空大出风头,这对比实在是令R.V感到难过。

1918年10月18日,返回德国的齐柏林.斯塔肯R.V在一次飞行中突遇浓雾天气,最终,这架仅仅服役了不到11个月的重型轰炸机因事故坠毁了。

齐柏林.斯塔肯R.V重型轰炸机:

服役时间:1917年

机组:7人

机长:23米

翼展:42.2米

机高:6.8米

机翼面积:332平方米

发动机:5台迈巴赫Mb.IVa型245马力水冷式汽油机

最高时速:13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4500米

最大续航时间:7小时

武器装备:6挺帕拉贝鲁姆MG-14/17航空机枪、1800千克航空炸弹

总产量:1架

图片

齐柏林.斯塔肯R.V重型轰炸机

图片

齐柏林.斯塔肯R.V重型轰炸机

每个型号只有一架,巨人飞机虽然名头很响亮,但量产型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VGO联盟为实现从原型机到投入正式量产的努力,终于在之后推出的齐柏林.斯塔肯R.VI得到了实现。

1917年6月28日,第一架齐柏林-斯塔肯R.Ⅵ交付部队,接着出厂的飞机陆续装备了第500和第501“巨人”飞机分队,起初于东线实施作战。当年8月,这些飞机以库尔兰(Kurland)为基地,对俄国境内的目标实施了打击。为策安全,R.Ⅵ执行的差不多全都是夜间任务,每架装载炸弹不超过770千克,出击高度在2000—2400米之间,每次任务持续飞行时间为3—5小时。

R.Ⅵ终于打动了军方,德国航空队总监正式批准以每架55.7万马克的价格采购一批,使之成为第一种获得正式量产的R型“巨人”飞机。虽然订购数量仅仅数以十计,但为了生产体躯庞大、工艺复杂的“巨人”,德国还是动用了四家工厂的生产力量—齐柏林、O.A.W、舒特-朗茨(Schutte-Lanz)、阿维亚蒂克—才生产出18架。

这时,德军才集中双发及多发轰炸机的力量,对以伦敦为首要目标的英格兰南部地区展开战略空袭。1917年9月17日是R.Ⅵ首次轰炸英国的日子。之后,“巨人”们经常和哥达式结伴同行,联合对伦敦或其他英国城市实施轰炸。从1917年12月到1918年5月,这样的行动共上演了11次,投下了总计27吨的炸弹。

R.Ⅵ分队通常每次出动5架对英国实施夜袭,这种夜间远距离空袭需要借助月光、无线电引导以及作为地标物的泰晤士河来定位,往返飞行距离通常在550千米左右,耗时7小时。这种夜间轰炸虽然辛苦而又危险,但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居然从来没有任何一架R.Ⅵ重型轰炸机损失在英国上空,只有两架是在返航时坠毁的。相比之下,哥达式轰炸机在英国领空中被击落了28架。看起来,巨大的体形也为R.Ⅵ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

齐柏林-斯塔肯R.Ⅵ在轰炸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能力(其携弹量几乎是哥达式的三倍),激发了德国设计师继续开发“巨人”家族的新成员。一批个头更大的试验机型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相继出现。其中包括1架R.Ⅶ、3架R.ⅩⅣ和3架R.ⅩⅤ,它们大多是配备了5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虽然姗姗来迟,不过前两种还来得及参加实战,据协约国战史记载,有1架R.ⅩⅣ于1918年7月23日在法国上空被英国飞机击落,一周后则有另外1架型号不明的“多发轰炸机”被击落。出现最迟的R.ⅩⅤ就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威力了。即便如此,还有一种试验机随它而来,那就是R.ⅩⅥ。由于出现了功率更强的发动机,这一机型回到了4台发动机的路子上。第一架R.ⅩⅥ原型机完成于1918年10月,等到第二架出厂时,德国已经宣布投降,从而令一战德国的“巨人”飞机研发工作戛然而止。

在所有的R型飞机中,只有齐柏林-斯塔肯R.Ⅵ重型轰炸机一种进入过正式量产,虽然产量只有区区18架。到一战结束时,被制造出来的这18架“巨人”中仍有6架保存完好,它们自然成为各国人士争相观瞻的对象。这种飞机确实值得一看,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人”,它不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历史上轰炸过伦敦的最大型的飞机,而且这一纪录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德国空军时代也没有被打破。

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外包美工:

服役时间:1917年-1918年

机组成员:7人

机长:22.1米

翼展:42.2米

机高:6.3米

机翼面积:332平方米

空重:792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848千克

发动机:4台迈巴赫Mb.IVa型245马力6缸发动机

最高时速:135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

实用升限:4320米

武器装备:4挺MG14型7.92mm航空机枪,最大载弹量2000千克

总产量:18架

图片

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